CN
|
EN
余凯:真正要让人工智能落地,只做软件是不行的,必须要软硬结合
年度会议
道农
2018/04/23
摘要:
在工作中,很多的场合让我不断反思,真正要让人工智能落地,只做软件是不行的,必须要做硬件,要软硬结合。软硬结合进一步推动,而不是简单的软硬结合,一定要突破处理器这件事情。

  “2018中国绿公司年会”于4月22日-24日在天津举行,主题为:智能商业时代 高质量发展与价值创造。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出席【全会-AI专场】并演讲。

  地平线的余凯。余凯是机器学系的专家,我们认识相当长时间,余凯曾经在斯坦福机器学系任教,后来在百度深度学员,之后创立地平线公司,很年轻,公司成立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提供的主要是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芯片、生态系统,面对的应用主要是智能驾驶、智能城市和智能商用等应用场景,可能是更硬的东西。做芯片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最近芯片突然大炒了一把,因为中兴的事情,我们很期待中国能够在人工智能市场上,芯片的研究和应用方面领先世界。

  以下为余凯演讲全文:

  余凯: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回答一个问题,战略是什么,定位是什么。战略应该是在很长时间,甚至二十年时间不变的东西,地平线在当初创立的时候做人工智能处理器,绝对没有预想到今天会出现中兴偶然事件,我们并不把偶然事件看成是一个时代大趋势里的必然性。什么叫时代的大趋势必然性?人工智能真正能够从一个象牙塔、学术、技术到落地,到每个人的身边、生活里,必须解决计算如何承载。怎么做到低功耗、体积小,就像这些产品,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些破局点是什么?低功耗的人工智能处理器。我们带着这样的想法,差不多两年多以前出发做这样的事情。人工智能从今天热炒的话题变成普惠的、影响每个人的出行、生活的技术,破局点在于低功耗、工智能处理器。成立地平线之前,我在百度负责百度的人工智能研发团队,我已经在机器学习这个领域工作了二十年,一直从事软件算法的研究,一直是软件背景的。在工作中,很多的场合让我不断反思,真正要让人工智能落地,只做软件是不行的,必须要做硬件,要软硬结合。软硬结合进一步推动,而不是简单的软硬结合,一定要突破处理器这件事情。

  2015年的6月8号,我当时刚刚从百度辞职的第七天,车云网采访问我要做什么,我说要做机器人时代的互联网,简单的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深度神经网络放置在芯片中,也就是未来的机器人大脑芯片。真正的只能是说每一辆车、每一台设备都具有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决策控制的能力。机器人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不是狭义的机器人,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就是一个机器人,一非常宽泛智能机器的概念,这是地平线故事的开始。在那个时候设想这个战略是非常难的,也让地平线处在一个相对来讲比较舒适的战略区,为什么?BAT以及中国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人工智能要往芯片走。即使意识到了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固有周期,无论是百度,一个企业从投入、走向应用到落地,三年企业不可能跨越。让地平线享受的什么时候呢?高领的董事长叫“傻逼窗口期”,有很长的时间大家都看不懂地平线要做的事情,就享受这段作为“傻逼”的窗口期,去构建我们的护城河,在未来反成王。

  地平线成立以后,逐步发生一些事情让整个业界开始有一些思考,有些东西是蛮有意思的。在未来的时间里面,股票成长了十倍,是成长最块的一支股票。这个公司从一百亿美金的公司变成一千四五百亿美金的公司。英特尔在去年的7月份完成了对以色列一家公司的收购,收购以后股票飞涨。英特尔从传统的CPU硬件公司迈向面向人工智能处理器的公司。去年英特尔也战略投资地平线,在全球范围内收购或者是投资第四家人工智能处理器公司。历史上图林奖都是颁发给软件理论计算复杂度,数据库这样的软件,今年第一次发给了两位著名的计算机处理器架构专家,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些事情都一再发生,这些老先生都在谷歌,谷歌也从软件公司变成软硬结合的公司,甚至变成半导体企业,值得大家思考究竟在发生什么事情。

  中兴这样的事件看似偶然,背后也有必然,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在人工智能处理器这件事情上面,有不同角度看这个事情。真正打造软件和硬件结合,软硬结合的处理器研发之路,现在主要是两家公司,一个是美国的谷歌,同时打造TPU。另外一个是中国的地平线。B不是百度的意思。我们也是从软件跨越到硬件,有一个很强的软件算法团队,定义未来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软件跟硬件开发式平台。为什么要软硬结合?这句话经常说,但是真正深刻理解它的人非常少,最初这个思想来源于一个天才的计算机科学家兰德艾伦K,当时斯勒研究院的研究员。他讲过一句话,“真正认真对软件的人应该做自己的硬件”,这句话很少有人记得,后来也把他请到苹果。

  地平线经过两年时间技术研发,去年非常顺利成功开发第一代处理器,这一代处理器推出两个系列,旭日处理器,主要面向智能城市、安防里面大量人工智能视频计算。另外一个叫征程处理器系列,面向自动驾驶。

  我认为地平线在未来发展十年、十五年的时间,主要在这两个系列、两个场景,一个深智能摄像头、一个深智能汽车,辅助驾驶到智能驾驶。我们四、五年目标和十年目标是希望公司成立五年时间里面,让我们的处理器赋能智能成立的安防摄像头,我们能成为上千万的汽车里面提供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芯片。

  首先我们看智能安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领域,在物联网整个生态里,智能摄像头是重要信息的入口,信息的纬度通过视频的解析能够使交通、零售、教育更加安全、便捷。一边是传统基于英伟达GPU的解决方案,视频从摄像头端转到服务器端进行计算,这里面巨大的带宽成本、服务器成本。地平线把区域处理器放到摄像头,不需要传输视频到服务器,只需要传输视频分析的结果,或者分析以后认为有意义的视频段,大大减少带宽资源,同时因为我们不需要在服务器端做复杂的人工智能计算,不需要花那么多钱给英伟达,平均下来每一路整个硬件成本降低十倍,这是地平线给业界带来的质的改变。摄像头端可以做非常复杂的、丰富的智能场景识别、分析。同时我们跟英伟达的嵌入式人工智能处理器比,在每单位成本的比较下,同类处理器性能提升达到一千倍,意味着智能摄像头端可能面临着类似于当年手机的一个改变,硬件功能到软件定义功能的改变。诺基亚时代是硬件定义功能,苹果时代,通过不同的APP满足不同的需求,是软件定义功能。旭日处理器的摄像头上面,密集人群的识别抓拍,密集车流的管理啊,新零售客流行为的分析,都是在同一个硬件上面用不同的软件实现。是软件去定义的功能,在未来几年里面看到整个的时代变化。

  我们认为从功能机的变成智能机的终端就是汽车。这是地平线征程2.0处理器平台,跟英伟达的比较我们的处理更强大,每秒中30真,但是英伟达的车载平台只能做7桢到8桢,我们的功耗是它的三分之一。车载端,单路权式的摄像头,在处理器上转,对路况通过我们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能够实时的解析,车以及车的三维坐标,包括路边的隔离绿化带,甚至可以看到远处山的辅路都识别、解析出来。这是城市的工况的例子。

  最新的进展,现在拿到世界顶级车厂的订单,L4自动驾驶采用地平线处理器。这个礼拜,北京国际车站有我们的征程2.0自动驾驶处理器的展示,也有实车在路上的征程2.0处理器的展示。

  总结一下,地平线在处理器上这件事走的是软件跟硬件结合的一条路,软硬件结合,目前全球主要有三家公司,谷歌、地平线和英特尔的膜拜,但是我们信奉的是软件跟硬件的平台模式,我们希望构建的是平台,上面有很多伙伴和客户,在上面支撑自己的应用。

  邓锋:

  PC时代,确实只有英特尔、微软,加上IBM构成了芯片、硬件、软件,今天的时代,做芯片的人太多了,除了英特尔、AMD传统型的芯片公司,还有做人工智能公司,包括谷歌、微软,甚至有些手机的公司,华为、小米等等一大堆公司都在做芯片,中国的BAT,阿里前端宣布做芯片等等,这个生态系统是不是跟以前的PC时代有很大的不一样,为什么还提wintel?

  余凯:

  这是很好的问题。三家公司,IBM的兼容机,后面是两大平台,微软跟英特尔。移动时代,AA,当然苹果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人工智能时代,我认为会存在平台性的生态,目前对地平线来讲,对我来讲最大的威胁,实际上是谷歌的跟TPU的生态,好在他们在美国。另外一点,谷歌更加侧重在云端服务器,地平线在H端,在边缘。我赌的是在边缘,地平线在中国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生态,比如安防监控,我们希望很多企业基于我们的处理器平台开发他们的摄像头产品和应用。

  李志飞:

  如果我们开发一个软件产品,从有这个想法到做出来可能三个,硬件产品,比如做智能手表有这个想法到做出来,可能一年,做芯片需要三年。做硬件,每年都做测试,做芯片三年才有机会测试一下,如果做得好,这个产品定位的好,可能有三年领先的优势,倒过来,如果没有定位的好,由于市场有很多竞争,搞了三年,最后发现市场已经变了,价格战已经出来了,或者整个场景变化了,我的问题是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系统性的琢磨,如果我要做三年以后的产品怎样有竞争力?

  余凯:

  做一款处理器,从开发到投入市场三年的周期,对我们来讲是很难很难的槛,但是我一旦跨过这个槛,实际上把这个壁垒留给别人,相对来讲把我们放在比较舒适的区域。同时有两款、三款芯片开发,去年一款出来,今年又有一款出来,每年往前推进。我们的节奏,一旦跨过这个槛,节奏相对比较快,相对来讲我们觉得比较舒服,不是很容易的砸钱就可以把这个事情搞定。

  另外一点,AI的芯片企业,表面看是芯片,实际上真正的工夫是软件,特别重视应用场景,反推软件架构,从软件架构反推芯片的设计,一个软硬结合的团队,比如这个公司如果80%的工程师还是软件工程,比如地平线就是这样的,赢面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特别接近这些场景,一开始不是平台,一开始肯定先做闭环,从芯片到软件、产品、应用产品解决方案,比如直接做安防摄像头的解决方案,直接做智能零售的解决方案,现在是IBM模式,IBM一开始直接做闭环,我们会直接做闭环做好长一段时间,才会真正慢慢沉淀出,并且开放出平台模式。

  梁家恩:

  英伟达的成功芯片本身是很重要的亮点,更重要的是生态整个套件的构建,不知道地平线是怎么考虑的?

  余凯:

  地平线一开始创业的时候,更多的不是看中国的公司,可能更多的看美国90年代、80年代,甚至现在英伟达跟AMD,两个做CPU都很成功,但为什么英伟达有市场,AMD没有市场。表面上看是芯片,但真正的工夫在于软件、应用、生态,所以我们在这点上会非常开放,把工具链做的非常好,让很多人在上面开发,并且我回在上面做师范性的应用,让大家看到在这个平台上开发的应用就是非常好。

  邓锋:

  我看你们做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很多车已经开始试了,给大家一个预测,哪年自动驾驶可以在高速路上跑,哪年可以在城市里做?

  余凯:

  我认为大规模的商用应该在2022、2023年左右。

  邓锋:

  这个预测非常乐观,很多人说2025年左右或者往后。你还是很乐观的。